当前位置:中华快讯网 >> 教育 >> 文章正文

《优秀的绵羊》:“鸡宝宝”浪潮下的精英教育透视

发布于:2021-01-05 内容来源:热心编辑投稿

鸡宝宝,肉鸡,素鸡,抗性鸡,自鸡.这些都不是新开发的鸡食线,而是学龄儿童父母圈里为人熟知的育儿“黑话”。所谓“鸡宝宝”,就是给宝宝打鸡血,不断安排学习和活动;“肉鸡”是重点关注语言数量等重点课程;“素鸡”是通过体育、音乐、艺术等素质教育来丰富简历、曲线“鸡宝宝”;“抗鸡”是指宝宝能够承受父母安排的高强度学习任务;而“自鸡”就是宝宝给自己加压,主动为自己安排更多的学习和活动。

在之前的一篇名为《某区孩子找家教要求,震撼一整年》的网络热帖中,北京某区某名校高一实验班大一新生家长列出了自己对孩子初中三年的规划。除了提高中考考试成绩排名和进入重点学校外,还包括:创建文学社或记者团,学习现代舞和参加公开演出,掌握计算机编程语言python,在国内外顶级期刊上发表学术研究成果并签约为第一或第二作者,在公益组织担任主席,组织大型活动.这个12岁孩子的成就包括:全国创新思维大赛三等奖,工信部电子学会机器人二级,中国美术学院素描。

读起来真的很震撼。这不是在训练孩子,但这显然就像是在建造一个超级力量的机械警察。

然而,这样的成绩和计划并不完全是因为父母虚假的热情。如果你读过威廉德雷谢维奇(William Deresiewicz)关于精英教育的名著《优秀的绵羊》,你就会知道这只是一份典型的“藤校全能冠军简历”。德雷谢维奇作为耶鲁大学的教授,曾经参与过耶鲁大学招生办公室的录取工作。早在十年前,除了SAT成绩超高之外,完成8门大学预科课程,参加10项课外活动,展示非凡才华,已经是申请藤校的“标准”。“个人简历的竞争就像两国之间的核武器竞争,”德雷谢维奇写道。“没有一个国家需要两万枚核弹,除非另一个国家有一万九千枚核弹。没有人需要11项课外活动,除非另一个学生参加10项课外活动。疯狂的“鸡血”不是单纯为了获取知识或者培养能力。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超越别人,进入名校。”如果哈佛录取要求每个人都学会倒立,那么这些高中生就会继续认真对待,不假思索地达到熟练。"

在常春藤盟校学习工作24年后,Deresiewicz辞去了在耶鲁的任期,写下了这个《优秀的绵羊》,揭露精英教育的问题。在书中,他追溯了常春藤盟校录取标准的演变历史,分析了“虎妈”式的养育方式问题,探讨了我们应该对大学乃至整个教育的期待,思考了精英教育对国家和社会的毁灭性影响。

在他看来,那些拥有超脑和无可挑剔的专业素养,善于迎接挑战,克服困难,适应“压力下工作”,不怕无拘无束的忙碌,永远追求卓越,从不留余地犯错的海耶普藤本学校毕业生,只是一群完全缺乏方向感的极其聪明的年轻人:简历上开满了鲜花,生活在不断的竞争中。他们习惯于以最高效的方式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断为自己设定越来越高的新目标。同时,他们严重缺乏自己的洞察力和关心自己感受的能力。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和探索自己,无法冷静地发展自己真实而深刻的感情,总是依靠财富、地位等外在的评价标准来确定自己的价值。在“超能机械战警”看似坚不可摧的坚韧外壳下,隐藏着一个自卑自负的软弱灵魂。这就是我们批判的“精致利己主义者”的真面目。

对于正在为“鸡宝宝”所导致的教育“内卷化”而痛苦的中国家长来说,读这本书的意义不仅在于它促使我们暂时停止狂乱的脚步,重新思考教育的目的和方向。更重要的是,它迫使我们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反思为什么自己一厢情愿的想着名校和精英的教育,纠结于日益激烈的教育军备竞赛。以及如何过那种生活。当然,理解这两个问题是需要智慧的。正如Deresiewicz指出的,很多人只说“想要”,比如“想要钱”、“想要豪宅”、“想要哈佛”,却不说“我想要”。因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前提是明白自己是谁。寻找自我,发展自我,从自我意识中寻找力量和安全感,是每个人在终极生活中需要探索的最重要的问题,也是最困难的挑战。

在拉丁语中,“职业”意味着“使命”,而教育意味着“刺激”。苏格拉底认为,教育是帮助个体重新认识自我的真正追求。“鸡宝宝”汹涌的浪潮袭来,高等教育泛滥,简历竞赛花样百出,教育核武器竞赛愈演愈烈。是重视教育,通过教育“激发”孩子真正的天赋,帮助他们找到内心的爱,还是用实用的狭隘眼光去衡量教育的价值,以“成就卓越”为目的,剥夺孩子思考和探索自己的机会?这就是我们正在适应的

教育体制变革、引导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要始终警醒的问题。而长久以来诸如“考不上好大学就得捡破烂”的恫吓式教育所反映出的“不成功便成仁”似的教育理念,以及家长自身对于人生价值的理解,更值得我们反思。

诚然,升学压力造成了日益激烈的教育竞争,背后是现实社会中“赢者通吃”倾向的抬头。但正如德雷谢维奇所说,父母在升学游戏中力争平衡所付出的努力,与每个青年在顺从环境和探索自我道路之间的挣扎有异曲同工之妙,“不管眼前的河流有多湍急,我们都可以选择不再随波逐流。”否则,当“鸡娃”的潮水退去,留下的也许只是“终生竞争的集中营”里茫然的生还者。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标签: 孩子 自我 是在
最新文章
猜你喜欢
本类推荐
TOP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