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华快讯网 >> 生活 >> 文章正文

中国普利兹克奖第一人王澍:设计不是消灭生活 也不是消灭文化

发布于:2020-12-30 内容来源:热心编辑投稿

作为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中国建筑师,王澍像写诗一样在造房子。

在宁波博物馆,他用旧瓦搭建了一面山水画外墙;

在富春山亭,他用山形的屋顶呼应周围的青山;

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他以庭院式的布局离开了自然;

……

王澍用自己的建筑语言向全世界的人重新诠释了中国文化

除了表达文化,作为建筑师和设计教育家,他更关注中国建筑的未来发展。

王澍认为,虽然现代城市钢筋混凝土房屋为我们提供了便利,但它们是隔绝了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让我们失去了人与自然的连接。

因此,他提倡重复使用砖、瓦、土壤和木材等传统材料,唤起我们对“自然”的思考,并允许我们重建自己的文化身份。

同时,他也试图用他自己的建筑作品把我们的视线从建筑本身上解放出来,这样当我们走进建筑时,更多地关注整个场所的氛围与周围的环境,更加关注我们的“生活”。

对此,八年前他在普利兹克奖上发表演讲时,提出了许多尖锐的问题。——

一直以工艺为主要职业的建筑师如何生存到今天?

在蔓延到城市和乡村的现代城市建设运动中,城市建筑如果不拆除应该如何发展?

如果传统被推倒在地,新的城市建筑如何在废墟中接受历史和生命的记忆,重新建立文化身份的认同?

建筑如何解决中国日益增长的城乡冲突?

面对这些问题,他一直在亲身实践,在设计和教育中寻找答案。“自然”与“生活”可能是他的答案。

王澍|中国首位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

01 设计的目的是什么

今天大家都在说设计,设计和经济的关系也很高。然而,设计的春天真的来了吗?

我认为当我们谈论设计时,我们仍然需要考虑一些基本问题——我们是为了什么而设计,我们的目的是什么?

这是上海龙昌公寓。

很多人会奇怪,为什么现代上海会有这样一个与“现代”一词格格不入的地方。为什么你们建筑师对这么奇怪的地方感兴趣?

因为它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生活。

龙昌公寓是中国一个时代宝贵生命的记录。

以前是老上海派出所的犯人看守所,后来居民搬进来了。因为不是居民楼而是公建,所以走廊和楼梯特别宽。

所以当它变成房子的时候,出现了一个非常生动的生活案例。

在居民的参与下,互动性,出现了强烈的生活场景,这也是我们现在生活在孤立的高层建筑中并消失了很长时间的场景。

王叔在活动现场

然后第一个问题来了——我们做设计,尤其做酷炫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消灭我们的生活吗?

现在全国所有城市都在做一个动作——,就是把所谓的城中村拆除,变成高楼。

杭州-瓜山新村

在这些即将被拆除的空间里,我们还可以带着一点记忆看到过去的生活,随着这些建筑的拆除,留有记忆的空间将会消失。

从某种意义上说,当这些东西消失的时候,生活和文化也随之消失。

这时你会开始怀疑——的设计是不是为了破坏文化而设计的。

从学术角度来看,所谓的现代设计,基本会在全球的任何一个地方,杀死它的地方文化,彻底消灭它的传统文化。实际上有一个悖论——

这种悖论在中国尤为明显。

我觉得中国这几十年有一个很强的状态,就是大家都想改变——这种有着强烈改善生活,追求更好的新生活欲望的人。

因此,我们开始追求走向现代化的极端原教旨主义,互联网、科技、新人工智能等等,都开始产生原教旨主义色彩的追求.

整个社会的这种狂热让我觉得很有意思。

王叔在活动现场

事实上,在中国古代,我们用天然材料制作了许多美丽的设计,这些作品的质量和审美价值都极高。

现在,我们完全放弃了自己已经达到的极高的审美,转而走了另一条路——我们称之为现代化设计。

相比之下,你会觉得很荒谬很可笑。

02 设计的基点在哪里

我们的城市缺少什么?我们怎么拿回来?我认为我们考虑——很重要。我们设计的基本点在哪里?

对我个人和我们的工作室来说,这个基点是关于我们对自然的思考。

与世界其他文化相比,中国文化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对自然话题的讨论。这是我们文化的根。

21世纪初,北京建成了类似央视总部大楼的现代化建筑,成为整个中国的象征。

同时,我们工作室在杭州西湖附近的台子湾公园参加了一个国际雕塑展,第一次用夯土做了一个小作品。

我和老婆都参与了这项工作,亲手制作。当时老婆怀着孕参加分娩,因为太投入夯墙,差点流产。但经历过后,她说——

“当你真正接触到这些作为材料的泥土,开始劳动时,你会发现你对中国自己文化的理解,发生了变化。”

因为中国文化不是理论先行的文化,而是在实践中发展缓慢的文化。

因此,在中国文化下的建筑中,材料总是第一位的。不同的材料有着不同的做法,你要亲手去接触、去体验,你的整个意识才会发生变化。

这时候,所谓的设计开始发生了。

因此,自然是我们设计的基点,或者说,新工作的原点。之后,我们在杭州建了一个20万平方米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我们开始思考如何在城市的大型公共建筑中表现这种对自然的思考。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是一座建筑群。这个建筑群的密度极高,但所有的建筑都放置在校园的边界上,而校园中间的自然,被完完全全地留出来。

这是人自己的选择。人宁愿活得再密集一点,但要完全保持自然。

所以如果你现在去校园,你会发现自然在那个地方是老大,人是次要的,包括建筑都不是最重要的。

03 设计如何延续

对自然的思考不仅要在我们的作品中表达出来,还要与我们的作品并行引入教育。

我们想要通过建筑设计的教育,去改变下一代对整个设计的意识与价值观。

因此,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的学生,从一年级到五年级,都会有像夯土一样的动手的课程,这是我们学院的特色。

近两年来,我们还与麻省理工学院和东南大学合作,开展研究生联合教育。我们带学生去了浙江省衢州的一个村庄,在那里为村落里的村民做生活设计。

进行研究

他们想住在有电脑的农民家里,三周内有自己的小规模讨论和竞争。同时,他们也想和村里的工匠讨论结构和设计。

试着做出来和村民的工匠商量

施工时,村民积极参与

最后,学生们设计了基本结构,然后当地村民建造了它。

四年来,我们在农村建了四套房子,有些村子甚至在我们的房子建好之后就成了网络名人村。

这是我们建造的第一个村口的亭子与厕所。它的核心是水池,是当地妇女洗菜、洗衣服、从事社会活动的地方。

这是菜场+厕所.的设计。最初,它是内部竞争中第二个失败的计划。但评选结束后,村里强烈要求也要制定第二名的方案。

终于建成了。白天是菜市场,晚上村里的人会来这里看电影。他们还将利用这个空间进行许多类似的活动。

我们就是用这样的建筑,在回应自然与生活。

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年轻一代开始通过这种活动反思我们生活和设计的根源。

这些作品看似不算高科技,也不算高科技,但其实我觉得对未来社会、生活、文化的发展意义重大。

本演讲稿是根据王澍在上海设计之都十周年主题论坛上的主旨演讲整理而成。

主办单位: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促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济大学

协办单位:静安区人民政府、黄浦区人民政府、虹口区人民政府、共青团上海市委、华东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东华大学、上海大学

主办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上海)推广办公室、上海设计之都推广中心、中国工业设计研究院、上海企业文化与品牌、创造技术研究所

合伙人:高淳资本集团

(本文未经授权转载。)

编者|柴;视频|载湉

标签: 建筑 自然 中国
最新文章
猜你喜欢
本类推荐
TOP 10